
禮花、燈光映襯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革命戰(zhàn)爭、民族解放戰(zhàn)爭和民主運動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于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開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建成后,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全國人民對革命先烈表達緬懷之情的重要場所。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塊石材,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23噸,鐫刻著毛澤東1955年6月9日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碑心由七塊石材構(gòu)成,內(nèi)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小楷字體碑文。紀念碑基座四面刻有十塊浮雕,分別是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zhàn)、支援前線、勝利渡長江、歡迎人民解放軍。
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朱德等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最初,由于設計較為匆忙,未顧及整個廣場的布局,待到深化設計時發(fā)現(xiàn)奠基的位置離天安門和旗桿太近。后來經(jīng)過數(shù)次方案設計,最終敲定放在絨線胡同東部路口。這個位置無論當時還是現(xiàn)在看來,都是非常合適的,即處于中軸線上略微偏南的位置上,為后來紀念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規(guī)劃人民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設計選址留有余地。
1949年9月30日,周恩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禮上發(fā)表講話
碑身的朝向也曾進行過調(diào)整。毛澤東題字的一面是正面,按照中國傳統(tǒng),要朝向南方,但是在建造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主要的人流是從長安街進入天安門廣場的,觀眾多集中在廣場的北部,這樣就看不到碑的正面,在天安門廣場有大型紀念活動時更是這樣,因此決定一反傳統(tǒng),調(diào)轉(zhuǎn)方向,正面面對北面的天安門。這一舉措對后來天安門廣場的擴建,特別是毛主席紀念堂的朝向問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76年4月,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人民緬懷周恩來,表達對“四人幫”嚴重不滿的地方
2007年7月31日,出席全軍英雄模范代表大會的代表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敬獻花籃儀式
2013年10月1日,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冒雨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
雕刻人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下合影